查看原文
其他

画从我的身体脱离,跑掉,再回望爷爷|佛山寻谣记

寻谣计划 寻谣计划
2024-09-07



倩莹是寻谣计划佛山站的志愿者。


依稀记得寻谣小站当天,也是在和志愿者们第一次接头的“小会”上,问大家各自对寻谣的期待或想做的是什么,还带着口罩和大伙交流的倩莹说她最想在每个寻谣的途中,用画笔把眼前的片刻记录下来。


大会聚在一起时,她的话都不太多,但她的画总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场景或人物,精准传达出人物的“神”。



2020年冬天悄悄许下的愿望,在2022年的秋天实现了。这次寻谣之旅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吸引力法则的验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0年秋冬雨季,湿冷的空气令人迷糊,而我也总爱在不喧不寂的雨天提着伞迷糊地随处游荡,然后随地找一家书店,漫无目的地浏览。那天,在新华书店的某个角落,我发现一个绿油油的家伙,它似乎散发着一种令人神往而且不容错过的气息,也就是那本《寻谣记》。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毫不夸张地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文设计给折服。此外,“寻谣记”这个名字令我不由自主地好奇了起来,“寻谣”,什么是“谣”?“谣”是怎么“寻”的呢?带着犹如寻宝的愉悦打开了这本书,于是又一次被趣致的漫画和文字给惊艳到。所谓“始于颜值”可能就是如此吧。



虽然我不是一个买了书就一定会看完的人,还好三分钟热度也有三分钟的收获。因为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小河老师的公共艺术项目“寻谣计划”。原来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正在做这么可爱的一件事。书里的一首首童谣,一篇篇故事,是那么质朴纯真,动人心弦。而平常喜欢走街串巷,或在公园里游荡但因为害羞不擅长与陌生人交往的我,也不由得幻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跟随小河老师的寻谣小队,一起去做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好了。



很奇妙,在2022年的佛山,幻想变成了现实。这是2022年发生在我身上最幸运事情。


在为期七天的寻谣之旅中,我有幸以寻谣志愿者的身份负责绘画创作之余充当粤语翻译。我们去到公园,村落,街巷,茶馆等地方随机拜访老者们,他们之中有的在家中务农,有的做门店生意,也有退休前是语文老师的……这些老者们各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份,然而他们脸上都有一个同样的符号,就是“丰富”。


我喜欢画人物速写。观察青年人时,感叹于蓬勃的青春;观察幼儿时,感叹于纯真的灵魂;而观察老者时,却是陶醉了,陶醉于他们身上的“丰富”。



记得有一天我们去到冰玉堂拜访90多岁的云姑太。初见姑太,她的头发已是霜白,或深或浅的色斑犹如积墨山水在她的身上映游,而那渴笔般的皱纹也模拟着青塘里的丝藻,无声地在她的皮肤上蔓延。采访中她更多地谈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摘桑、养蚕、看火龙、伙伴之间的嬉戏、姊妹之间的情谊等等。当她谈到这些回忆的时候,她的表情是丰富的,时而眉飞色舞,时而聚精会神,时而垂眸惋惜,好像一盏可以调试各种颜色的彩灯,在言语之间以不同的节奏转换。仅仅是关于她的童年,她就已有很多种不同的心情。这是一个人心境上的丰富。



在公正路有一位摆摊卖书法的朱伯,据他陈述,他12岁就出来工作。因为他是家中长子,他需要早早就来打工维持家用。他在菜市场放过菜贩子(后面还有几种职业,我忘了)……这是阅历上的丰富。


有歌唱“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岁月更像是一把创造美的雕塑刀。“美”也许不总是完整的、蓬勃的、或某种关于“新”的代言。“美”也可能是表面上所谓的“缺陷”(我更愿意称之为“痕迹”),它们同样是经历与生命力的另一种体现。


古人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面对衰老和岁月的流逝,有人忧愁,有人豁达。美或丑也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学会拥抱每一个当下....这也是这次寻谣之旅让我体验到的一种心灵回响。



 图片滑滑🏄‍♀️🏄

 有惊喜 






编者补充:


倩莹时常害羞沉默,可每当说到发生交集的具体的人,总是眼神清亮,带着快乐。同是志愿者的阿龙曾经在总结时提到,比起方向鲜明地直抵“童谣”这样的核心主题,倩莹总是更愿意也更有耐心先听老人想要说什么、分享什么,而不是用自己突兀的问题将表达本身打断。也因此她能走进老人长长的记忆深处,采集到那被尘封已久的画面或故事。


因为寻谣总结,才和倩莹有了一些交谈,她会在深夜发文字给我,并解释每当表达时总要经过删删改改很久,像是有两个矛盾的自己在对话。她觉得老人经历岁月的痕迹有其不可替代的美感,又会犹豫担心这样私人的审美视角是否是对老人可能的痛苦回忆或面对岁月流逝惆怅的共情不足。


倩莹还说,完成画面以后她常常会有一种抽离感,仿佛画已经从身体里分离出去了,但只有笔下的爷爷,是与提笔的自己无法分离的。


“我跟画之间只有在我拿着笔画的时候产生链接,至于画完之后它跑哪去了,作者是我或者不是我,好像也无所谓。但是爷爷的这两张小画,就必须是我画的,这是我眼中的他,这是我思念他的样子。其他所有画都可以省略我的名字,只有这两张爷爷的肖像画我会想要坚定地介绍:这是我画的我爷爷。”



音乐是倩莹与爷爷对话的方式。


2003年的儿童节,爷爷给倩莹写了专属她的《月光光》,歌词是:“茵茵(我小名)你乖乖训落床,一早醒来精神爽呀,吃了早餐加蜜糖,快高长大好健康,聪明伶俐上学堂,前程似锦响当当~响当当”。


倩莹谦虚地说,自己回听那首歌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觉得自己好像并没有成为爷爷期许的样子。但猜也知道,她的爷爷一定不这么想。


2007年母亲节,爷爷送给9岁的她一首《太阳,月亮》,这是爷爷自创的歌,旋律优美,歌词寻味,倩莹一直把它记在心里。


太阳,月亮

月亮,太阳

太阳照亮了月亮

月亮离不开太阳


有了阳光,才有月亮

没有了太阳,月亮早就不在银河故乡


太阳,月亮

月亮,太阳

太阳就像爹娘

爹娘就喺太阳


我喺月亮~


听见倩莹发来的这首童谣正好在天文馆,走出时,抬头已是傍晚。太阳、月亮,一温暖、一恬淡,它们正如最亲密的家人在空中对视,遥远而浪漫。


就像倩莹的画一样。



 插画 文字 〠 倩莹 

摄影 📷 凌敏 老王

 编辑 ✐ 凌敏

 排版 ✄ 旷四旬 



【往期回顾】

一场宵鼓、一掬咸水与一窗月光


只有一种鸟声的森林并不美妙




 

  演耳  

於聲聞處   自覺覺他


  联系我们  

微信 xunyaojihu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寻谣计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